從廣東到咸安,從城里到農村,雖然變換了人生賽道 ,但自我鞭策前進的心從沒有放松。
(相關資料圖)
我會一直堅持做生態(tài)農業(yè) ,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我相信時間會給我最好的答案
,更相信口碑會隨著時間累積起來
。
——張曉明
立秋過后,“秋老虎”的威力依然不容小覷
,果園里
,張大姐正忙著采摘成熟的晚秋黃梨。
“來來來
,先別慌做事
,一人一個,抱起來啃
!嘗嘗我這梨味怎么樣
?”張大姐拉著枝條給每人摘了一個大梨子。
“大家放心吃
,我這是生態(tài)種植的
,平常園里干活累了,大家都是摘下來擦一擦就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鞭植贿^張大姐的熱情,狠狠咬上一口
,滿嘴清甜的蜜汁散開
,瞬間消去心中的暑氣。
張大姐
,全名張曉明
,聯(lián)發(fā)蔬菜專業(yè)種植合作社社長,性格爽朗
,大家都愛叫她“張大姐”
。多年的種植經歷讓她明白了一個理:幸福不是靠別人“靠”出來的,而是用雙手“干”出來的
。她不僅自己蹚出了一條特色產業(yè)發(fā)展路
,還帶領村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他們都說我是有福不享
,愛折騰
!”55歲的張大姐說話時笑眼彎彎
。“那時候我和我愛人在惠州做車輛營運
,也積攢了一些積蓄
,城里買了房,孩子也上大學了
,日子真是要多輕松有多輕松
,哪曉得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回到了村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成立合作社時
,股東一共有5人,做農業(yè)
,投入高
,風險大,眼看著初期效益不明顯
,股東們紛紛退出了經營
,責任全部落到了張曉明一人的身上。
“咬牙堅持
,不敢退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曉明說
,征了360畝地
,216戶的信任全砸在這里了,村民的誠意她是半點也不敢辜負
。
有了地
,干什么?張曉明大膽嘗試特色蔬菜種植
,可是由于投入高
,市場價格不理想,那幾年沒賺到錢
,還挺折騰
,倒是基地里的草莓大棚,人氣挺不錯
。綜合一番考慮下來
,張曉明決定,260畝地拿來種水稻
,100畝用來種果園
。
說干就干,葡萄、草莓
、桃子
、梨子,各種果類安排得滿滿當當
,打開張曉明的朋友圈
,生機盎然,充滿生命力
,一年四季的花果都裝進去了
。
“要做就好好做,我最開始的想法就是
,種出小時候的味道
。”張曉明說
,一開始她們主要是靠下土肥改善土壤肥力,不套袋
,不搭棚
,口感是不錯,但賣相差
,產量低
。“當時我就意識到光靠自己摸索不是個辦法
,必須出去學習
。”
為了省錢
,張曉明坐著最便宜的綠皮火車
,四次來到河南商丘、信陽學習技術
,靠著一股不服輸?shù)你@勁
,張曉明從雜家變成專家,還考取了高級農技師證
。
回家后
,張曉明像著了魔一般,起早貪黑
,泡在了棚子里
。先從桃子入手,從嫁接到定枝
、定果
,一切都很順利。到了5月,桃子熟了
。嘿
,又大又紅又豐產,張曉明心里那叫一個美
。桃子好吃
,賣得也快。
“終于看到錢了
,真是第一次嘗到了甜頭
。”苦盡甘來
,張曉明格外珍惜
。
冬天,別人冬閑打麻將
,她早早就得起來到果園接苗
,等到春節(jié)前后,扶苗
、定枝
、定果、掐蔓
、剪枝的時候又是一頓忙活
,等全忙利索了,一年也就過去了
。但是這樣的日子
,用張曉明的話來說,“累是累了點
,但精神上特別富足
,每天都很踏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果園越建越好
,遠近村民也想沾沾光,紛紛來討教技術
。都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張曉明卻一點也不藏私,“就我一人會能干嘛
?只要她們愿意學
,我毫無保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她不光傳授技術
,還自掏腰包辦起了培訓班
。“今年夏天一些姐妹去賀勝
、高橋的果園做事
,35天賺了4900元,大家的成就感都很強
,婦女姐妹們一起走
,這就是我們的凝聚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如今
,果園里的果子線上線下都可以購買,張曉明除了在朋友圈吆喝
,也學會了用“抖音”
,把自己和姐妹們的勞動場景、豐收場景拍下來
,收獲了一大批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