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經歷。有的人高熱不退,有的人四肢酸痛,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即將到來的感染峰值?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
。(資料圖片)
專家提醒,感染后雖然體內已存在抗體
,半年內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較低,但奧密克戎變異株免疫逃逸能力強,出門仍建議做好防護。科學認識:
抗原深淺不能判斷病毒載量
記者:有的網友說,自己感染病毒后嗓子像“吞刀片”,但也有人說自己“吃得香”“很亢奮” 林炳亮:人感染病毒后,體內都會出現免疫應激 記者:抗原T區(qū)越紅,就是病毒量越大嗎?顏色深淺是否會跟癥狀相關? 林炳亮:抗原是定性測試 首先 記者:為什么有的人已經出現癥狀了,但抗原還是陰性 林炳亮:抗原檢測的敏感性不如核酸檢測 二次感染: 半年內再次感染風險較低 記者:網上有人分享,說病好后不能再用之前的牙刷、口紅,否則有可能再次感染,真的會這樣嗎? 林炳亮:病毒在體外存活的時間不長 記者:有人抗原轉陰后5天內再次呈陽性 林炳亮:首先要明確“復陽”和“二次感染”是兩個概念 “二次感染”是指首次感染已經完全康復 所以如果是抗原轉陰后5天內再次呈陽性,有可能是“復陽” 應對建議: 分級分類診療 記者:最近如果感染過新冠病毒,是否還需要接種疫苗 林炳亮:如果感染后仍然希望接種新冠疫苗 記者:如果打了疫苗后一周左右就感染了,打的疫苗還起作用嗎 林炳亮:疫苗仍然有用 記者:普通人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即將到來的感染峰值 林炳亮:感染峰值是基于數據模型進行的模擬 要做到這一點 (來源:南方+客戶端 編輯:董盈)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