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大學畢業(yè)生更愿意當公務員?
一系列的數字引發(fā)了人們對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這樣的職業(yè)選擇背后
,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名校畢業(yè)生更愿意去當公務員了嗎?數據或許可以說明部分的問題。
2015年
,清華大學畢業(yè)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為8.8%,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1.3%。在2018年以前,清華畢業(yè)生簽約較多的單位幾乎全是企業(yè)(和少數科研單位)。從2018年開始,福建省委組織部、河北省委組織部、四川省委組織部等都名列清華畢業(yè)生簽約較多單位。在北京大學
,進入黨政機關的畢業(yè)生比例從2016年的15.68%上升到了2019年的17.05%,其中本科和碩士畢業(yè)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都超過了20%。相比之下,進入民企的比例則從17.24%降至11.84%。在北大畢業(yè)生重點簽約的20個單位中,2019年有8個是各省的省委組織部門,在2016年這個數字則為零。另一個數據是,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2021年度考試(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數為157.6萬
,較2020年增加了近14萬人,為近三年來的新高。據中國青年報去年底的一份調查,90.9%的受訪應屆生在找工作中更追求穩(wěn)定,其中31%的受訪者青睞國家機關。相比于數字的變化
,這種趨勢所帶來的討論似乎更引人關注——去年底,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熱文席卷各大網絡平臺,引發(fā)了人們的熱議和對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雙一流”高校畢業(yè)生們的職業(yè)選擇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原因?而這又反映出名校畢業(yè)生們什么樣的職業(yè)選擇心態(tài)
,折射出怎樣的就業(yè)市場形勢?且看以下三個個案,或許能帶給我們些許啟迪——個案1 小雪:“想在體制內做一點點事”
經歷了在互聯網行業(yè)“紅海”中的廝殺,即將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的小雪最終選擇成為一名公務員
。雖然互聯網大廠能夠給出可觀的薪酬
,但在小雪眼中卻并非是個“真香”的職業(yè)選擇。在以往的實習經歷中
,某互聯網大廠的“大小周”給小雪留下了不大好的印象:“如果沒有完整的兩天休息時間,我會恢復不過來。”小雪告訴記者
“曾參與過地方政府的報告寫作,感覺到我寫的東西還真的有用
猶豫當然是有的
然而
小雪向記者表示,在東部某省的選調生考試中
,她所報的崗位報考人數高達300余人,最后的錄取名額僅有2個,小雪因此與最心儀的工作失之交臂。在中央部委層面,小雪面臨的則是來自北大、清華、人大等最頂尖名校生的競爭。“很難說名校畢業(yè)生當公務員是一件壞事還是好事
個案2 舒舒:“公務員至少是不差的選擇”
名校本碩,理工科熱門專業(yè)
“當時選這個專業(yè),是奔著互聯網
舒舒向記者表示
互聯網行業(yè)求職的不順,讓舒舒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沒有足夠的熱情
另一方面,公務員工作的穩(wěn)定和良好的醫(yī)療保障
從互聯網到公務員,舒舒認為
“人是很復雜的
個案3 文文:“或許是一個‘叛逆’的選擇”
同樣本碩就讀于中山大學某理工科專業(yè)的文文
“我很早就認識到
文文告訴記者,“自由”是她選擇互聯網行業(yè)的關鍵詞:“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
此外
工作的成就感同樣是文文選擇互聯網企業(yè)的動因
阻力當然是存在的
“或許去互聯網是一個‘叛逆’的選擇吧。”文文說
對于互聯網公司996、“35歲危機”等傳聞
,文文或多或少會有些焦慮。“在互聯網企業(yè)工作當然會更加辛苦,但會感覺是有價值的。”文文向記者表示。“的確越來越多的同學會選擇當公務員,我實驗室很多同學都去考公
、考選調。”文文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只是我更向往互聯網企業(yè)而已。”有培訓機構老師建議求職者要清楚兩個問題:
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在任職于某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的曾老師看來
,名校畢業(yè)生當公務員是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學生自己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用人單位越來越注重對招錄人才的學歷要求;體制內的工作符合多數學生家長對穩(wěn)定工作的期望;學生基于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考慮,愿意帶著名校的“光環(huán)”去當公務員。“如果說建議
,其實就是想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自己想做什么,想進入什么樣的一個行業(yè);第二個是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市場上匹配適合自己的崗位。”曾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