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社交電商行業(yè)來說絕對是糟糕的一年
,這一年有太多的代表性玩家退出歷史舞臺。隨著他們的離場
,社交電商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概念,在今天將被重新審視。(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社交電商接連倒在2022
2022年1月17日
,在春節(jié)尚未到來之時,一家社交電商平臺就進入了尾聲:小米旗下新國貨會員制電商平臺“有品有魚”宣布,將于2022年3月17日終止運營,屆時用戶將無法訪問有品有魚APP及小程序。有品有魚,是小米試水社交電商的實驗品
,主打通過分享賺取傭金,并無太多亮點可言。有品有魚的倒下在當時并未引起太大的波瀾,畢竟小米不是電商領域的核心玩家,實驗失敗也無可厚非。然而就在一天后
,京東社交電商平臺“東小店”便官宣停止運營
,于2月28日24時關閉所有服務。東小店誕生于2019年
,采用S2B2C模式
,即B端用戶通過平臺小程序選品推廣、轉鏈
,在微信社群內發(fā)布東小店渠道產品的專屬優(yōu)惠券
,讓下沉市場用戶買到低價優(yōu)惠產品,并賺取相應傭金
。
由于東小店的商品來自京東商城
,能享受京東的售后服務,再加上平臺無門檻不收費,還能享受特殊優(yōu)惠,東小店一經推出就受到用戶青睞,到2020年8月已有21萬店長實現月入過萬。正因為當時無限風光,倒下時人們才倍感驚訝。
還沒等人們緩過神來,社交電商行業(yè)又傳來一聲噩耗:2月22日
,騰訊旗下的社交電商購物APP“小鵝拼拼”被曝即將關停,這距離它上線還不到兩年。要知道
,小鵝拼拼是騰訊PCG事業(yè)群的核心創(chuàng)新項目之一,背靠騰訊社交生態(tài)圈的多樣化場景和龐大用戶團體,按理說應該能打通各個圈層消費者,成為社交電商行業(yè)的翹楚,但現實卻是事與愿違。當然
,以上三家都是大廠們帶有實驗性質的“副業(yè)”,即使倒下了對主業(yè)務也不會構成太大影響。但對于專門的社交電商平臺來說,社交電商業(yè)務的倒下意味著全盤皆輸。5月31日,會員式社交電商平臺云集發(fā)布了2022年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云集第一季度總收入3.4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49.28%;歸母凈利潤為-3650萬
,同比下降854.64%
。其后的兩季度財報同樣不容樂觀,大幅的虧損讓云集的商業(yè)模式再一次受到質疑
。
似乎整個社交電商行業(yè)
,在2022年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社交電商為何倒下
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
,我們會發(fā)現社交電商并不是在2022年“斷崖式”下跌的
,而是一直在走下坡路。2022的關停
,只是遇到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
那么,社交電商為什么越來越不行了呢
?這要從多個方面來看
。
首先
,是來自監(jiān)管的壓力。
我們目前看到的社交電商玩法
,大多源自于微商
,尤其是推廣拉新的玩法更是一脈相承。早期的一個高級微商團隊長按照399元招納一個會員
,至少可以提成200元
,招募100個就是2萬元。
到社交電商這里雖然沒有這么夸張
,但老用戶靠拉新獲得提成確實是社交電商最吸引人的點
,以至于出現了一個新詞——“躺賺”。當一個電商平臺不靠商品而靠這些旁門左道吸引顧客時
,它就離消亡不遠了
。
顯然,這種多級傭金分配制度具有法律風險
,一直被認為有傳銷嫌疑
。因此后來多地開始明確要求禁止以人頭費、禮包費、多級分享賺等名義開展社交電商業(yè)務,甚至像云集、斑馬
、花生等平臺都受到了監(jiān)管的巨額罰款。
當分享拉新不再賺錢
,用戶的“躺賺”夢破滅時
,社交電商自然就沒那么有吸引力了。
其次
,是商品不具備優(yōu)勢
。
消費者選擇一個電商平臺的原因無非三點,要么價格實惠
,要么服務周到
,要么只此一家,而這三點社交店鋪平臺往往都不具備
。
由于受眾群體所限
,社交電商賣的往往是一些大眾品牌的商品,而大眾商品基本上比的是價格
。但淘寶
、拼多多等綜合電商平臺早已建立了低價的用戶心智,社交電商很難比得過他們
,即使真的能壓低價格
,其利潤也會低得沒人想做
。
而且,社交電商人工分銷的模式注定了其無法走量
,有銷量之前品牌無法給出獨家渠道
,畢竟相比于社交電商,直播電商更適合品牌刷量
,打出名聲
。
商品既沒有價格優(yōu)勢,也沒有獨家優(yōu)勢
,社交電商就很難站住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