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倍輕松交出了2022年的“成績單”,其2022年實現營收8.96億元
,同比下降24.69%
;歸母凈利潤-1.24億元,同比下降235.46%
。
遙想2021年
,倍輕松簽約頂流肖戰(zhàn),產品迅速出圈
;之后在上市當日
,股價大漲534.3%,市值觸達百億元
;而且當年實現營收
、凈利雙增,其中營收約為11.9億元
,同比上漲43.93%
;歸母凈利潤約為9186萬元,同比上漲29.92%
。
(相關資料圖)
然而
,僅不到兩年,倍輕松就失去了昔日光彩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倍輕松的業(yè)績如此“不輕松”
?
01 重營銷輕研發(fā),用戶稱使用產品后受傷
對于2022年的業(yè)績表現
,從收入端來講
,倍輕松歸結為“線下客流量大幅下降,導致線下銷售收入減少”
。
根據年報
,截至2022年底,倍輕松線下門店數量193家,主要分布于機場、高鐵站等核心交通樞紐以及高端購物中心。2022年度,受超預期因素影響,倍輕松線下門店所在區(qū)域的客流量大幅下降。
倍輕松稱,根據公開數據
,2022年度全國機場客流量對比2019年下滑61.85%,鐵路客流量下滑54.37%。而倍輕松線下交通樞紐門店布局在吞吐量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或省會城市的核心交通樞紐,客流量下降情況更為顯著。此外
,倍輕松還表示,受俄烏沖突影響,2022年較2021年公司向俄羅斯的出貨額同比有較大的下降 。
不過根據年報
,倍輕松來自境外的收入其實占比并不算高,2022的境外營收為0.78億元
,僅是總營收的一個零頭
。
盡管收入大幅下滑,但倍輕松的營銷費用卻高得出奇
,或許這才是拖累利潤的主因
。2022年,倍輕松營銷費用為4.82億元
,超過了營收的一半
,占比高達53.79%。
實際上
,自倍輕松提交招股書開始
,其過高的營銷費用便一直被市場詬病。根據公開數據
,2019-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