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市場
當前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日益常態(tài)化
,涉外企業(yè)面臨的匯率風險加大。與以跨境貿易為主的經常項目企業(yè)相比
,以跨境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為主的資本項目企業(yè),尚有匯率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匯率避險工具運用不足等問題
。監(jiān)管機構、商業(yè)銀行應加強對此類企業(yè)匯率風險的關注
,進一步強化宣傳引導和政策破冰
,助力資本項目企業(yè)樹立匯率風險中性意識,保持穩(wěn)健經營
。
2022年5月
,國家外匯管理局先后發(fā)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外匯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有關措施的通知》(匯發(fā)〔2022〕15號)、《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支持外經貿企業(yè)提升匯率風險管理能力的通知》(商財函〔2022〕146號)
,提出“充分認識匯率風險管理重要意義
,聚焦‘急難愁盼’出臺針對性措施”、“金融機構應持續(xù)加強服務實體經濟匯率風險管理的能力建設”
。2023年1月
,國家外匯管理局召開2023年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以中小企業(yè)為重點優(yōu)化外匯服務
,提升企業(yè)匯率避險服務水平,豐富跨境金融服務平臺應用場景”。本文結合近年來資本項目匯率避險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建議,為促進資本項目企業(yè)匯率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
(資料圖片)
一
、外匯資本項目風險中性普及情況近年來
,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寬幅波動特征日趨顯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持續(xù)加大風險中性理念普及力度,要求各家金融機構從宣傳引導、套期保值產品研發(fā)、匯率避險方案設計等各方面進一步增強企業(yè)匯率避險意識和能力,取得積極成效。從銀行結售匯數據來看,2021年代客結售匯為35.6萬億元,其中衍生交易8.4萬億元,套保率23%;2022年代客結售匯為18.4萬億元,其中衍生交易為6.3萬億元,套保率為34%,套保率較上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從匯率避險實施范圍來看,基本集中在貨物貿易
、服務貿易等經常項目下 ,以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為主的資本項目套保率并不高。資本項目結售匯金額從2020年的3.76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2年的4.6萬億元人民幣
,三年平均增幅7%
,相關數據也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雙向開放政策對跨境資本的持續(xù)吸引力。但針對資本項目的匯率避險套保率并不高
,一些通過跨境資金集中運營調撥外幣的集團型企業(yè)
、直接投資項下資金進入和撤出企業(yè)、向境外公司放款或借入外債的企業(yè),由于未對其大額外幣敞口部分進行套保,在2022年6月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到6.68、同年9月人民幣匯率又跌破7的大幅波動行情中,蒙受了不同程度的匯兌損失。
由此可見,在監(jiān)管部門
、金融機構和企業(yè)的共同努力下,國內匯率風險管理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基本集中在經常貿易項下,資本項目在當下還屬于匯率避險理念和產品運用的“貧瘠地帶”。二、外匯資本項目樹立風險中性理念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產業(yè)鏈加速重構
、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穩(wěn)中向好,雙向開放紅利不斷釋放,投資環(huán)境持續(xù)優(yōu)化,跨境資本流動將保持連續(xù)增長。外匯資本項目市場主體應與經常項目市場主體一樣,積極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常態(tài),牢固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的理念。一是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有助于提升資本項目主體積極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市場趨勢
。當下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宏觀政策影響已成為外部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2022年美聯儲緊縮進程加快,對跨境資本影響日益顯著。2023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一步優(yōu)化,美聯儲加息預期減弱,市場主體跨境投融資信心復蘇,預計資本項目收支有望再上新臺階。在此背景下,資本項目主體也應與經常項目主體一樣,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加強匯率風險管理,更好發(fā)揮匯率吸收內外部沖擊的“減震器”作用,降低匯率敞口對自身財務成本
、凈利潤的沖擊,平滑現金流與財務報表
。
二是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有助于資本項目主體更好管控財務成本
。資本項目主體尤其是在境外融資企業(yè)
,其對境外募集資金的綜合成本有一定要求,若僅考慮融資賬面成本
,不考慮匯率風險成本
,放任匯率敞口不加以適當管理的話,匯率波動很可能會引起融資總成本的大幅變動
,不利于其實施精準的財務成本管理
。
三、當前外匯資本項目實施匯率避險存在的制約
外匯資本項目普遍具有政策性強
、監(jiān)管嚴格、流程鏈條長、業(yè)務復辦率低等特征。以最常見的境外直接投資(FDI)為例,一筆外匯投資款需要經過境內工商注冊、銀行直接投資登記、資本專用賬戶開立等步驟,才可匯入境內。在使用時可采用支付結匯和意愿結匯兩種方式,前者是有具體支付需求時進行結匯支付,后者是先結匯到人民幣結匯待支付賬戶中,具體使用時再提供證明材料。資本項目企業(yè)與經常項目企業(yè)一樣,近年來面對的也是雙向大幅波動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客觀上也有匯率避險的需求,但其匯率管理與避險上存在如下制約:(一)因非主營業(yè)務,企業(yè)避險意愿不強
企業(yè)的外匯資本項目業(yè)務雖然涉及外匯資金的收付結算和結售匯
,但資金從到賬到結匯使用期限跨度較長,且并非其主營業(yè)務(或經常性業(yè)務),即便金額巨大,除非內部管理有專門性要求,大部分企業(yè)通常對于匯率波動影響置之不理,更不會主動接觸匯率避險業(yè)務
。在面對匯率風險中性理念的大力宣傳時
,并未像經常項目客群那樣予以重視。
(二)企業(yè)內部管理要求與銀行衍生交易要求矛盾
近年各地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紛紛通過在境外發(fā)債和上市補充境內流動性
,募集外幣資金結匯在境內使用
,到期購匯還本付息,由于單筆金額通常超過1億美元,存在較大匯率風險敞口
。發(fā)債/上市主體企業(yè)自身有匯率避險的主觀意愿
,但由于控股國有資本在審計時,對衍生交易仍視作風險投資而非套期保值業(yè)務
,不允許主體企業(yè)簽署任何帶有“衍生”“期權”字樣的文本
。部分國資控股公司允許辦理遠期品種,但對于簽署帶“衍生”“期權”字樣文本依然受到嚴格管控
,與當前銀行衍生交易辦理要求有一定矛盾
。
(三)資本項目政策執(zhí)行與匯率避險實操有偏差
一是資本項目前置審批與衍生交割時間確定難以匹配。外匯資本項目前置審批涉及多部門
,環(huán)節(jié)多
、流程長,如上述境外直接投資
,注冊登記和執(zhí)照辦理在工商部門
、直接投資登記與開戶收款在銀行
,各環(huán)節(jié)步驟耗時難以精確估算
,且中途可能會遇到出現差錯需要往復修改的情況,與辦理衍生交易特別是歐式期權產品需要確切的交割時間有沖突
。
二是資本項目結匯方式與實需背景審核要求難以契合
。在外匯資金到賬后,企業(yè)面臨兩種結匯方式
。若采用支付結匯
,則企業(yè)必須在提供支付資料的當下結匯匯出,無法匹配嵌入衍生交易
;若采用意愿結匯
,衍生交易簽約與交割時均無法提供實需背景證明材料,且結匯后資金可能長期停留在待支付賬戶不使用
,無法保障后續(xù)資料收集與補充的時效性
,逐一對應難度較大
,存在較大合規(guī)性風險。
(四)項目持續(xù)時間長
,對避險專業(yè)性要求高
以境外發(fā)債
、上市為主的證券投資類外匯資本項目,時長通常在3年以上
,中途還會有付息
、分紅、轉讓、質押等需求
,對比時間集中在180天內的經常項目
,其在匯率避險中對產品選擇和組合
、履約保證形式
、避險效果、存續(xù)期風險管理專業(yè)性等方面要求更高
。從事衍生品銷售經驗不足的銀行人員很難滿足企業(yè)需求